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06-23 作者:鄒立業
體育鍛煉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期,教育部等十七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要以體強心,發揮體育調節情緒、疏解壓力作用,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
究其原因,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本質上是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心理需求。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多維促進作用。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助于促進青少年骨骼發育,提高身體靈活性和耐力。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幫助青少年提高身體素質、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改善睡眠質量,緩解學業壓力和焦慮情緒,以更好地應對學習、生活中的挑戰。更為重要的是,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塑造健康的體魄,還可以對青少年的情緒調節、自信心培養、社交互動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體育鍛煉對青少年情緒調節和心理壓力釋放具有顯著影響。這種情緒的調節機制是通過促進身體內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減輕抑郁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從另一視角來看,體育鍛煉還可以幫助青少年培養專注力,轉移負面情緒并增加積極情緒體驗。在競技性體育活動中,青少年能夠學會接受失敗和挫折,養成積極的心態和勇敢面對困難的品質,提高逆境應對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另外,體育活動還提供了展示個人才華和能力的機會,促進青少年的社交互動和人際關系發展。
為了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培養,優化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學校要加強體育教師的培訓與專業發展,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體育教師應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讓學生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并加深學生對該項運動完整的體驗和理解,如所教運動項目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比賽規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進而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運動動機。
二是增加體育設施和資源投入,為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提供資源保障。一方面,學校和社區要加大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改善,提供良好的運動場地和設備,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體育鍛煉條件。另一方面,學校應注重體育的全面發展,設計多樣化的體育課程以及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供豐富的體育鍛煉機會,使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三是推動家、校、醫、社、企聯動,倡導體育健康觀念。家長、學校、醫療機構、社區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共同關注青少年的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營造支持和鼓勵參與體育運動的氛圍及環境。教育系統、媒體、社會和健康科技企業應共同倡導健康體育觀念,傳播正確的體育理念和健康的運動方式,消除不良競爭、過度訓練和草率評價的現象,讓體育真正成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有效利用體育鍛煉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體育應該注重個體差異和多樣性,讓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運動項目,并將體育與其他心理健康支持措施相結合,以形成綜合性的干預模式。同時,積極評估和監測體育活動的效果,通過科學的評估方法和工具,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鍛煉前后效果,這對于優化體育教學方案和改進體育實踐非常重要。
(作者系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