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做好家?!盎邸睖贤?/div>
[2023-06-16 09:18] 瀏覽次數:1372
來源:中國教師報 2023-06-14 作者:王瑞
學校、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對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班主任是家校共育的引領者,在推進“雙減”政策、家庭教育時空不斷拓展背景下,提升班主任的家校溝通能力,營造和諧、融洽、穩定的家校關系,有利于將家校合作推向縱深,發揮學校、家庭對學生成長的積極疊加效應,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需要智慧的溝通,班主任是家校溝通的橋梁與關鍵。家校溝通能力是班主任帶班育人的基本能力,也是其專業素養的根本體現。良好的家校溝通不僅是信息傳達,而且是情感連接;不僅能解決問題,而且能切磋育人方法。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班主任的同行者與工作伙伴。班主任作為家長的教育共同體,要秉持尊重、平等的原則,不以教育者、上級的身份自居,也不能以“畏難”“害怕”的心態退縮,要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理解家長的焦慮與疑惑,用心與家長對話溝通,用智慧給予家長指導,建立平等、合作、共贏的關系,形成家校正向互動的積極態勢。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呢?
首先,了解家長需求是前提。親師溝通是班主任與家長間圍繞孩子教育所展開的信息傳遞和交流,班主任要能讀懂家長的具體需求,保持家校溝通的一致性。了解家長需求要注重與家長的日常溝通,通過線上、線下等多渠道交流形式,觀察家長的言語、肢體等信息,了解家長所關注的具體方面,如習慣、學習、交友、情緒等孩子在校表現,或是教師態度、同伴態度等外在評價,有策略性地“先報喜”拉近與家長的距離,有效降低家長的焦慮,然后“巧報憂”理解家長的擔憂,委婉客觀表達問題,避免家長放大或夸大問題,列出班級中實施的支持性行為,給予家庭教育操作性指導建議,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真心與耐心,從而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關系。
其次,做好溝通中的情緒管理。溝通中難免遇到教師與家長意見相左或家長情緒激動的情形,此時教師自身的情緒穩定十分重要。教師要做到情緒平和,不急躁、不沖動,客觀冷靜地處理問題。同時,善于運用等待、沉默、傾聽等情緒處理技巧,促進家長平復情緒。班主任要善于換位思考,理解、接納、安撫家長情緒,建立與家長的連接,進而贏得家長的信任。
再次,掌握一定的溝通技能。溝通技能是促進良好溝通的重要基礎。研究顯示,非語言溝通信息傳達效果遠遠大于語言溝通,因此班主任要善于運用目光接觸、肢體響應、語調溫和等非語言表達,流露出對家長的重視、關心與理解,調動家長溝通的積極性。同時溝通過程中要外化問題,盡可能不帶價值判斷,不否定學生或家長,而是針對問題討論問題,就事論事更容易讓家長接受。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家長的積極行動并給予肯定,幫助家長尋找正向資源和成功經驗。改變語言表達方式,摒棄說教性語言,轉換為以“我”為出發點的請求性語言,比如我們一起、我想、我希望等,增進溝通效果。
最后,注重不同類型家庭的不同溝通方式。學生處在不同家庭環境中,家長教養方式存在差異,家校溝通策略也不盡相同。對于高知型家庭,班主任要加強專業知識儲備,用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及方法增強家長的配合度。對于高期待型家庭,班主任要通過案例引入、調整歸因等形式,消除家長的不合理認知,降低社會比較,鼓勵家長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對于高溺愛型家庭,班主任要在肯定鼓勵的基礎上陳述問題事實,指導家長促進孩子揚長避短。對于單親家庭,班主任要給予更多理解與關注,多反饋學生閃光點,多關注學生的情緒動態,提升家長的教育信心,促進家校合力共育。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