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師報公眾號
2022年,教育部頒發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一線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改革的行動中,從當下做起,從上好每一堂課、寫好教學反思和讀好專業書籍開始,不斷提升專業發展水平。
1. 上好每一堂課
把課上好,首先要明確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么。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應該以核心素養為綱。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崔允漷指出,核心素養的培養要以單元為單位統籌和整合教學內容,以目標為導向落實學教評一體化,注重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和探究欲。
這啟發我們,一堂好課首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對應的教學評價,課堂教學能夠落實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評價調整和改進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轉變教學方式,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核心問題來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考。
2. 寫好教學反思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部分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的內容,以語文課標為例,要求教師立足教學實踐,提高教研水平。
我認為,立足教學實踐,提高教研水平的有效抓手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對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關鍵。
當然,我們不僅要反思,還要把它寫下來。
教學反思的寫作可以聚焦課堂問題,也可以是課堂中的驚喜點、生發點、成功點。
教師寫好教學反思要有真實具體的教學現場為證據,不能太籠統,比如不能籠統寫“這節課學生積極性不高,效果不好”。
我們應結合具體情況闡明產生問題的原因,比如學生積極性不高反映了什么問題、如何改進。
3. 讀好專業書籍
教師成長的路千萬條,但閱讀是教師專業成長最直接、最簡便、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如果不閱讀勢必會造成專業上的“貧血”。
因此,教師要把閱讀當作第一精神需要,每天留一點時間給閱讀。
也許有教師會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閱讀,更何況讀了也不一定有用”。
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方法,讓自己陷入了低效耗時的困境。
如果能堅持閱讀,一段時間后會發現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已經融會貫通。
當我們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解決問題也會更高效。
此外,教師閱讀要有選擇性和多元性,不能只選擇閱讀經驗總結式的著作,以求快速遷移他人經驗,解決自己的問題。
這或許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從長遠來看,教師還需要閱讀一些專業理論著作。
專業閱讀之路一開始十分艱難,因為它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但如果能夠堅持下去,眼界終會打開,思維也會得以提升。
專業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指導教學實踐,當我們將教學理論內化為自己的品格、能力,便能體會到理論的價值、閱讀的意義。
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十分漫長,要想走得高遠,必須立足每一個今天,從細微的努力開始,才能抵達夢想之境。